黑客松

第一届黑客松-落地松主题演讲——教育设计

文/余志海(“多背1KG”公益项目创始人)

我想今天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教育设计这个话题。很奇怪,其实我本身跟教育、设计都没有很直接的关系,所以可能对于教育和设计来说我也是黑客,我用很暴力的方式进入到这个领域里面来。其实大家认识我更多是因为我之前的一些经历,我是一个公益的从业人员,发起了一个公益项目叫做多背一公斤,2004年的时候。这个经历很有有趣,之前我也没有任何经验。我有一个爱好,我喜欢背包去旅游,喜欢到那些非常偏僻的农村,在这个过程中看到了农村的学校和小朋友,于是就发起了一个活动,鼓励每个人在旅行的时候背上一些图书和文具带给沿途的乡村的学校。没想到2004年发起之后慢慢流行起来,很多人参与,觉得很好玩,但是我也开始有一些烦恼——越来越多的人问我什么时候开始组织活动,什么时候带上他们。这是一个很头疼的问题,我不喜欢组织活动,喜欢一个人当背包客。可能大家对于公益的想法都是做公益一定需要有人组织,有人要做带头大哥,很少有人想到我可以自己发起活动。我自己不想做组织者,后来就做了一个网站,想通过技术来解决这个问题,这个网站的最主要功能就是大家自己去发起和组织公益活动。大家可以把它理解成缩小版的豆瓣同城。后来发现还是有一个问题,最基本的信息,志愿者要掌握学校在哪里,因为很多旅游者和背包客不知道这些乡村学校在哪里,而且需要什么也不清楚。所以我们让旅游者自己去收集学校信息,因为这些旅游者可以路过乡村,离景点很近的地方就有一些乡村小学,只要花一点点时间就可以记录下信息,并上传到网站上,因此变成了一个可以自己自发收集信息、发起组织活动的网站。

 

大概四五年以后,我们发现这个学校越来越多,这些旅游者收集到的学校越来越多,截止2009年通过这种方式收集到了超过1600所乡镇学校信息。右边就是一个学校信息的页面,这是一所离阳朔9公里的学校,上面有一些位置、交通信息、学校信息。绿色的字体是学校的一些需求,这个学校需要球鞋、体育用品、婴幼儿读物、橡皮、尺子等等,这是其中一个农村学校的信息。既然我们收集到了1600所学校,那么我们看看整体需求是什么,那时候还没有大数据的概念,但是已经有大数据的思维,我们就尝试看看这1600所学校的需求,我们把需求分析出来,其实有一个代表性的。数据收集统计后,我们把这些数据做成好几个类别,上面有书籍、文具、衣服,医药等等。上面两行是硬件上的需求,下面一行是课程、教师这些软件需求。通常我们做公益会往往会关注在硬件上面的需求,因为这是我们能看到的,而软件上的需求是我们比较容易忽略掉的。我们就这样发现在乡村学校里面很大一部分需求是软件上的需求,其实软件上的需求是非常重要,也非常繁杂的。我们开始去重点研究这方面的需求,又产生了一个问题,其实每一个乡村学校都有老师,那么为什么这些学校还有软件上的需求?是因为老师不够,还是老师不会教这些课程?于是我们就去看乡村老师们是怎么教学的:语文课和数学课肯定会重点准备,那么非主科的音乐课、体育课、卫生课往往没有老师去上。于是我们做了一些访谈,这是几位老师的照片,其实很有代表性,大家会发现什么呢?老师们有什么共同特征吗?可以发现乡村老师大部分是男性,中年为主,很少有年轻的老师,因为一毕业的老师会分配到乡村学校,但是基本上这些年轻老师三年里会找机会出去,所以乡村学校是很难留住年轻老师。留下的这些老师基本上都是四五十岁,教了20年以上,其实他们的知识结构已经比较老化,培训机会也比较少,学习能力比较弱,这是他们的一个现实。除了这个以外,我们还做了很多访谈研究,看看老师怎么教学的,了解我们的用户去怎么工作的,他们的需求在哪里。我们做了很多乡村老师和学生的访谈,我们关心的是一些副科的教育,我们就问他们每个星期有多少音乐课、体育课。我们看一下视频。

我觉得很巧,在这里播老师怎么上美术课。但是这就是中国乡村学校的现实。除了这两个问题之外,我们还问他们课余改作业、备课要花多少时间,很有趣,这个老师是一边改作业一边回答我们的问题,(视频)改作业对老师来说也是蛮大的一个负担,只能利用下课或休息时间。我们还问老师们备课时间要多久(视频)。通过这几个很短的视频大家可以了解到农村老师真实的教学情况怎么样,总结出来,他们很忙,不会教一些副课。做公益有两种解决办法,一种是做培训,二是招募一些支教老师,但是这两种方法并不是很有效率,因为中国农村有超过20万所乡村学校,培训老师或者招募老师能造成影响的只是杯水车薪。我们就产生一个想法,有没有可能通过设计教学产品的方法,一个傻瓜化的低成本教学产品来改善教学情况,因此就有了一公斤盒子的想法,通过这个方式更大范围地提供优质的教育内容。但是我们没有任何设计经验,那么就是边做边学,我们找到了一本书,这本书专门针对一些公益的项目和弱势群体提出了一套以人为本的设计方法,流程就是聆听(hear)、创造(create)、交付(deliver)。其实给我们最大的启发,里面提出了一个概念就是原型的概念,在做产品或者做项目的时候通常先自己内部研发出一个很好的产品,然后一举上市,但是这本书里面强调的是快速开发方法,尽可能快速地作出带有核心功能的原型,尽快地交到用户的手里,让他们去感受,然后尽快地提出反馈再来修改,用这样一个迭代方法来做产品的设计。这是其中的一个项目,激光手术刀的原型,用简单的马克笔和夹子粘在一起。我们就借鉴了这个方法来设计我们构想中的产品,一公斤盒子,这个盒子里面首先应该包含一个课程设计或使用指南,告诉老师用这个盒子可以上什么课程、怎么上,同时还要包含必要的教学材料,老师不需要额外去购买其他资料。这是最基本的产品概念。有了这个产品概念以后就开始做这个原型,使用指南+教学材料就是一公斤盒子,我们马上去淘宝买了一个盒子,这个盒子3块钱,很容易买到,但是运费要十块。美术盒子里面有一些美术最基本的材料。我们有了盒子,有了材料,剩下就是使用指南,这个不能买的,需要我们共同去设计,于是开始邀请一些老师、志愿者,还有教育的朋友一起去讨论,我们照片下面都有时间,这是2011年8月份的时候,通过这些讨论我们得出一些最基本的课程和活动的概念,我们用图画的形式给做出来。通过这种方式就做出了一个最简单的产品原型,然后把原型升级了一次,做了一次复制,就有了原型的第二代,差不多一个月的时候就有了原型的第二代,已经比第一代有最重大的改变,最重大的改变就是有了LOGO,还有赞助商的贴纸。这个原型当时做了50个,用作测试,希望有足够多的测试来得到反馈,进而改善、调整。

这是我们当时的测试计划,有湖南、贵州、河北、北京周边一带的学校,有了测试计划之后我们的同事就带着这些盒子下到不同的学校,我们自己上课,同时也教给老师使用这些盒子来上课。这轮测试大概有七八个学校使用了我们的盒子,之后他们提出了一些反馈,主要的反馈是两个,一是虽然已经很轻,但不方便携带,对于旅行者来说带着它还是不方便;二是不利于长期使用,这是来自于老师的反馈,很好用,但是里面的资料太少,能不能提供更多的活动,这样的话就可以把盒子变成日常持续使用的工具。针对这两个反馈我们提出了两个解决方案,一是解决携带的方案,增加一个布袋,如果不想提的话可以装进布袋里;第二个解决方案是增加了活动卡片,每一张卡片可以让老师们上一堂课。但是在第一个版本里面没有用到活动卡片,因为我们的发布时间很赶,做课程设计其实需要大量的投入和测试时间,所以第一版没有加入活动卡片的元素。经过这样一个测试和调整,我们就有了1.0正式版本的发布,2011年12月,这次LOGO是印刷版本,感觉很土豪。

有了1.0版本以后可以大量地制作和分发,我们设计了四种,美术、手工、阅读和兴趣,总共是发放了接近3000个盒子到全国200多个学校,实际上也获得了更多的老师和志愿者的反馈,为下一步的完善和优化提供了数据的支撑。有了这个基础之后开发出了2.0版本,有几十种卡片,那个时候重量有四五公斤,也有了3.0版本。除了创作主体盒子以后还有更多系列的,比如地震逃生、生活技能的盒子。这就是我们在最初做教育设计的一个经历。

最后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的经验,有几点。

发现真正的需求。这是最重要的,通过什么方法来发现我们用户的需求,通过数据,通过面对面的沟通和了解。我们很多时候做产品,特别是做公益的人往往会带着自己很多的想象,根据自己的想法去改变世界,而不是真正满足受众人的需求。
产品概念越简单越好。因为越简单的产品越容易做出来,越容易和人家沟通,把产品变得简单需要花时间来讨论和改善。
原型开发要快。不要害怕它很粗糙,因为越快就能够越快地得到用户的真实反馈,然后把产品迭代运转起来。

进行不断地测试、调整。产品开发其实就是一个循环和迭代的过程,进行大量的测试和大量的调整、大量的改善,进而得到一个比较满意的产品。

功能的控制。意识到我们的时间、我们的资源、我们的人力、我们的资金都是有限的,在一个确定时间内需要学会控制一些功能,不可能把所有功能放在一个版本里面,这样的话就不能按时地提交、发布一个产品。

把产品不断地完善和扩展。有了第一个版本以后要不断地完善扩展,这样才能看到更多的机会。

这就是我分享的内容,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