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社会年会

第七届网络社会年会 | 杭州场「爱欲技术与社群:梦杭州」艺术家论坛 全程回顾(下)

<城市论坛杭州场 艺术家论坛>

爱欲技术与社群:梦杭州PHILIA, DESIRE, TECH AND COMMUNITY: AN OTHER HANGZHOU

2022年11月26日(GMT+8:00)

艺术家:程然、蔡宇潇、潘子申&顾文甲、武子杨、俞同舟

回应人:吴珏辉、袁园

论坛组织/编辑整理:bAn成品(郑叶颖、朱颜、袁孟如、任柄霖)


🟣🟡

回眸,再回眸:重游杭城计划

演讲人:潘子申&顾文甲

城市论坛杭州场下午的第四组分享嘉宾是毕业并任教于中国美术学院的艺术家潘子申与顾文甲,他们的作品涉及装置、影像、绘画等多种媒介领域,长期创作计划关注身体、治愈、内外观等面向。他们此次分享的题目是《回眸,再回眸:重游杭城计划》。

整个分享分为两个部分,上半部分由潘子申分享,主要结合近年来的一些创作实践展开。下半部分则由顾文甲分享,主要以城市尺度与个人的矛盾关系重新认识身边熟悉的地方。

首先,潘子申以“回眸”这个词作为分享的开端,希望以重新看待熟悉地方作为切入点。她觉得生活在一个城市中,无论是所谓的“原住民”也好,还是新的城市迁入者,这些人的生活都存在因缘际会。在这个城市当中的所有相遇或重逢,包括其中的千百次回眸,在生活中也都会逐渐变成碎片而被慢慢遗忘,以至于人们对这些事情逐渐变得麻木与熟视无睹。所以潘子申希望同各位一起畅想杭城的重游计划,以期回到一种游客的状态,重新发现城市,从而获得新的感受。

在潘子申看来,杭州这座城市给予她创作环境的滋养,并让作品逐渐“生长”出来。在个人的创作经验中,她也常从内观的方式切入,连通外在,例如“肚脐”就具有这样一种特性。在《如是观》中,潘子申尝试将“肚脐”在宏观与微观之间来回切换。对她而言,肚脐是一个具有多重意象的东西,它带着伤痕,也暗示着连接。在微距视角下观看,肚脐如“山”,这是在艺术家对女性身体的观察中,重新发现的“山体”。通过这样一种向内的视角,艺术家重新将女性身体内部的褶皱打开,让它与外部的宏观世界形成奇妙的对应。

《如是观-01》 摄影 艺术微喷 28x240cm 2018

基于这样的一件摄影作品,这个系列逐渐发展成为一套影像。艺术家拍摄了许多参与计划女性的身体之后,之后又将它们组合在了一起,形成一种类似“月相”的形态。这些对象在潘子申看来对应着《金刚经》结尾处的提示:“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句话意味着人们心中所有隐秘的伤痕不过是一种稀疏平常的存在,跟自然中的法则类似,因此可以用平常心看待并化解过往的情绪状态。

这个系列的创作在之后还有更进一步的发展,也形成了一些其他的想象。例如在《共济》中,潘子申尝试将岛屿与个体通过船与水的意象联合在一起。她觉得人的肚脐在翻出来以后,形态上好像是一座浮岛,把它们装在一个像是“船”或者“潜水艇”的状态下去看时,每个人仿佛是在同一片水域、同一片汪洋之下“同舟共济”的状态,就像是一个个命运共同体。在展厅里,艺术家搭建了一个航海与浮岛意象的场景,并在其中将水泵间隔制造的“海浪”与家乡海边潮涨潮落的声音相连。在现场观看,那些漂浮着的肚脐则犹如每一个个体,他们与这些水波纹在望远镜的聚焦回看下,好似个体们在开阔水域当中相逢又离散,他们之间的相逢和偶遇形成一种漂泊的意象。

此外,这件作品在之前还参加过一个展览“几近天堂:错识/亚太地区的闲暇和劳作”。当时策展人从这件作品中看到了岛屿与看不见的网络之间的联系,正好呼应了人类学家埃佩里·豪奥法(Epeli Hau’ofa)的一个看法,强调了广阔太平洋当中的岛屿和人民之间的联系。豪奥法认为,在历史上,由于太平洋岛屿受到了海洋的阻隔,一直被视为资源比较匮乏并且依赖于其他国家的资助,但他却鼓励人们改变这种固守的观点。他认为在太平洋岛屿上其实有着众多可挖掘的丰富资源,在那边,海洋其实是一片共济者之间的联通网络,而不是大陆之间的障碍。

《共济》 装置,蜂蜡、亚克力、不锈钢等 尺寸可变 2021 手稿

除此之外,艺术家还以“肚脐”为要素做了一些不同意象的作品。例如在《投石问路》中,她提取了肚脐的一些碎片并放大,如颓园和废墟状态的山。在这些废墟中,有手电筒般投射出来的光芒。这些感受源自艺术家年少的回忆,犹如她在人生之路上投出的那些石头。带着探索,这些石头也成为选择性的隐喻,它们借助着这些微光去探索经过的这些转折路口、城市,以及人和事物之间的沉淀。

《投石问路》 装置,不锈钢、玻璃、LED等 尺寸可变 2021

在这两幅图中也展示了一些作品的细节。左边这张图展示的石头都是艺术家平时从身边或者远游中收集过来的一些石块,然后把光投射在它们身上。祖籍玉环过去会有渔民养一些水产,如海带、贝壳之类,把它们投放在水里,并需要借助有浮力的物体漂浮在海上。在这里,艺术家收集了来自早期工业制造的海上玻璃浮球,就是来自于渔业的剩余物,这些浮球上面附着一些贝壳生长过的痕迹。它象征着一种漂泊在人世间的状态。而这些投射出去的被手电微光照亮的石头,像是一个个抛出去的问号,并默默等待时间中的回音。

《投石问路》 装置局部 2021

顾文甲接着刚刚谈到的个体经验,继续分享了与“联结”相关的两件作品和一个公共艺术项目。在图片中他展示的三座城,分别是常熟,杭州和上海。其中,常熟是他的故乡,它与杭州在艺术家的成长历程中差不多各占据了一半的时间,而上海则是一个需要密切关联的城市。在他的成长经验里面,对于一座城市空间认知,应该是熟知它所有的街道以及相关的生活场所,在这种空间尺度下建立起地图意义上的上帝视角与全局感知。然而当他来到杭州、上海生活后,成长过程中建立的空间经验却开始成为认知它们的阻碍。从三张同比例尺地图的展示中,也可以看到三个城市之间的尺度差距。生发自身体经验而来的空间认知差异逐渐激发艺术家开始反思关于城市认同与自我矛盾之间的关系。例如,城市尺度的扩大,可去的地方变多,但脑海中的地图却逐渐开始抽象,并且缺乏细节。另一方面,高效的出行方式却使得城市肌理被忽视,空间认知在景观节点的不断堆叠中形成。我们的身体外延随着技术发展迅速的延伸,但是认知的边界能否也随之和扩展呢?

三座城市的尺度对比(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

基于这样一种空间经验认知所带来的矛盾,艺术家将这种关注与碎片式的个体经验进行结合,并开始进行一种抽象的、整体性尺度问题的思考。沿着这条脉络继续发展,顾文甲开始了从城市角度进行的创作,并考虑以光的重构去进行一种景观式的表达。白天艺术家寻找自己熟悉的环境,夜晚则探索陌生的城市区域,并且爬上楼顶用中画幅的胶片相机将白天的空镜与夜晚灯光进行反复的曝光去完成一件摄影作品。

《盲区二》 摄影 1200*900mm 2008

数字影像作品《先天地生》源于两位艺术家关于星际空间与个体命运的思索与讨论。太空中漫游的“旅行者号”——这个离我们地球最远的人造物,朝着外层空间孤独前行,在漫长的旅程中给我们留下了那个经典的回眸。在它的视野里,人类的一切都在那个小小的模糊光点上。当我们凝视光点时,所有的真实扑面而来。这种距离提醒着我们在一个巨大的无限存在中,我们是如此的微不足道,但在这之中交织着不同的生命轨迹,不同的力量,不同的记忆……。迥异的个体命运相互吸引与干扰,普遍存在的个体差异成为个体间的一种自我认知的镜像,而镜像恰恰是我们判断自我存在的一种必然方式。近两年,随着元宇宙与混合现实等技术不断朝向身体的介入,艺术家认为也许我们最终将不可避免的通过“无器官的身体”去确认那个虚拟的自我的存在。影像中展现的暗黑巨物,是艺术家潘子申的肚脐。

《先天地生》 数字影像 显示器、ipad 2021

顾文甲继续展示了他和潘子申目前正在进行的一个公共艺术项目。这个项目同样是去发现一些熟悉但是被忽略的城市碎片。项目包括在南宋御街的灯光装置,当时还在进行中。

他们选择的是一个叫做叭蜡子广场的地方,是南宋时期八作司的所在地。八作指的泥作、桐油作、石作、砖作等不同的作坊。这里是造物的集合空间,当时人们日常生活所需的物品都会在这里被制造出来,所以可以说这些人造物实际上承载着我们的日常经验和文化基因,同时这些物品往往也更具备穿透时间的能力。他们希望重新探索一个被普遍认为很熟悉但其实还有许多新事物可以被发现的地方。

此外,叭蜡子广场所在的南宋御街本身也是一个厚重交叠的历史遗存地。在南宋御街博物馆也可以看到几百年时空的叠合与挤压,比如宋代的水井上面就可以看到压着元代的条石马路。这种多层肌理城市如同一种胶囊的方式被存储与讲述。

在这个过程中,艺术家们还着重关注到了南宋皇城特殊的布局方式以及与现在的城市规划的差异比较。在艺术家早先上学期间,经常会路过这些地方,但从没想到它居然曾经是一座皇城的所在地,知道这个事情后顿时肃然起敬,试想几百年前的山路间坐落着宫殿,想到马远画作中地势高低起伏的楼阁亭台,平台远眺的湖光山色,云兴霞蔚、仙气缭绕……在思绪中的穿越多少可以弥合一些现代杭州与宋韵古风之间的距离。

下面两张对比图分别展示的是过去皇城布局的复原图与现在凤凰山的格局。或许人们重新经过万松岭路或者是凤凰山脚路的时候,也可以重新去想象一下,在思绪中穿越历史时刻,与当下再产生出一些新的关联。

皇城布局复原图与凤凰山现今格局对比

最后,艺术家呼应了通过艺术创作或者艺术事件重新认知杭州城市的这种肌理。因为工作室的几次的搬迁,这些经历也丰富了他们对杭城肌理的一些理解。在 14 年到 15 年底的时候,两位艺术家的第一个工作室就在凤凰山脚下,它是一个仓库,周围有一些老旧高层小区,旁边则是一个货运火车站。当时他们在一个仓库的三楼差不多700平方米的空间,有五、六个艺术家去划分这块场地,仓库的不同楼层里也有其他艺术家的工作室,并且还有几个小的艺术空间,他们也在里面做过几次展览。

2015 年,他们从市区搬到了转塘,工作室也从凤凰山搬到了附近的一个农家小院。小院非常安静,门外是一片荷塘。到了 17 年夏天,荷塘因为附近要建医院就拆迁了。他们又搬到了一个水泥厂附近。这个工作室门前有两棵桂花树,每年到秋天的时候非常舒适。大约四年之后,最近他们又搬迁到新的工作室,位于一个新成立的艺术社区(ABI)。在搬迁的过程中,他们把工作室看作一种不断消失的景观,同时也是城市记忆迭代更新与不断变化的景观。它们彼此互相融合,而两位艺术家恰巧参与到了这个过程之中。

不断搬迁的工作室

在分享的最后,潘子申继续回应杭城重游计划。对他们来说,重游其实是一种畅想,也是一种相对松散的视角,因为艺术创作和事件通过这个城市当中的一些细节触发出来。这些细节也许微不足道,也许很容易被忽略,但具有生命力,而且足够真实。他们下一步可能会参与一个基于艺术家朋友描述的计划——这位朋友想要通过这个契机为 60 多年前在杭州读书和生活过的母亲重新计划一次故地重游。他们在这个过程当中也会试图去寻找一些可能无法找到的回忆。最后这张图是两位艺术家冬天在南山路上拍摄的。天气晴好的冬日,穿过梧桐树梢的蓝色清冷但不失生机。


🟣🟡

后南宋王朝:马丁·戈雅生意作为艺术家群体的在地实验

演讲人:程然

最后一位分享嘉宾是马丁·戈雅生意(Martin Goya Business)创办者、影像艺术家程然,他分享的主题是《后南宋王朝:马丁·戈雅生意作为艺术家群体的在地实验》。马丁·戈雅生意(Martin Goya Business)是程然于2017年12月31日创办的一个艺术机构,根植于杭州,五年来合作了超过400位艺术家和音乐人,组织了超过100场展览和演出。

马丁·戈雅生意的名字来自程然的第一只猫,目前办公室有8位工作人员和21只猫。作为一个艺术家空间,马丁·戈雅生意思考的事和程然个人作为影像艺术家去想的事完全不同,空间需要建立彼此的连接,在大家各自专业和努力下实现不同节点的沟通,去产生共鸣和更大的影响,通过知识、创造力、理论和行动,从一个微小的节点开始去连接整个城市。马丁·戈雅生意希望通过行动和去理论化的方式,建立一个能够连接更多艺术家、创作者的平台,让他们可以共同在这个平台中产生具有创造力的内容,改变一个小的生态和社群。

对来自内蒙古的程然来说,杭州是一个特别有意义的城市,并且杭州在过去也是南宋都城。2018年马丁·戈雅做过一个展览,叫做“后南宋王朝”,它是根据杭州的生活状态和艺术家的创作状态所策划的一个展览,展出了二十几位长期定居在杭州的艺术家的作品。这个展览是一种对南宋的延展,对时间和对现在的一种重试。

2018年,展览“后南宋王朝”,马丁·戈雅生意
展览“后南宋王朝”前言,《莺啼序》,大绵

空间联合创始人大绵为“后南宋王朝”写了一段前言,该前言由 240 字构成,来自一首词牌名《莺啼序》,描述了一个未来的杭州,讲述杭州在进入一种未来状态时所面临的一些情境和所产生的作品之间的联系。在程然看来,杭州的艺术家在关于碎片化的记忆和生活方式对作品的影响方面可能具有非常强烈的贡献,所以这个展览呈现的作品是非常碎片化的,同时也可以用“锦灰堆”的方式去呈现。这也是马丁·戈雅一直以来在做的事,它由无数创作者共同构建,没有一个属于个体的视觉方向或者说主导目标,完全是一个复杂、多元的生命体,具有独特的活力和开放度。

2017-2019年程然建立了第二个空间,从富阳的郊区进入到城市,空间位于万松岭路,在以前是南宋三省六部的区域,在俱乐部氛围中,每周午夜 12 点开幕,一直持续到清晨。在成立这个空间的两年中,他们做了非常多的即兴活动,没有审查,并且完全开放式邀请,有很多先前不认识、来自其他城市的艺术家都参与了这个空间的展览。空间的名字非常有趣,叫做 “fart”,用中文来说可能叫”一个屁大点的地方“,因为它只有 16 平米大。它和杭州同样有联系的一点在于它的概念一直是以小见大的,并不是定位为一个庞大的、具有话语权的机构,而是一个非常渺小的但是可以产生动力的地方。这时联想到南宋时期岳飞的一个故事,叫做“螺蛳壳里做道场”。因为当时岳飞被害之后,他的遗骨一直找不到,因为很多的老百姓怕岳飞的遗体被坏人所利用,所以把岳飞的遗骨藏在了杭州人最喜欢吃的螺蛳壳里。当人们再去面对这个螺蛳壳的时候可以想起这个故事,去祭奠一位伟大的人物。程然也经常会以这样的角度去思考他们自己的空间,它是一个从螺蛳壳里面去看世界的角度。

同期,他们和很多艺术机构产生联系,通过这样的联系认识了更多的艺术家,做更多的活动,以群体的方式展开艺术家为主导的行动。比如去年他们在油罐艺术中心做了一次跨年,因为在进入疫情之后,每个人的想法和观点都在发生非常大的变化,恰恰是在这个时候,个体需要重新去思考怎样去和世界,和周围的朋友,和身边的一切重新建立联系重新感受温度,而不是更加冷漠或者以旁观者的状态去观看这一切。所以空间的很多活动都在尝试去建立连接,去尝试改变一点什么,或者可以影响到别人,虽然可能微不足道,但是当这样的事情不断发生,不断有人加入,也许至少从自身开始有所转变。

2022 年,马丁·戈雅建立了两个新的空间,叫做双子空间,位于象山艺术公社。其中之一叫做“Martin Goya.Pig”,是和建筑师李文强共同创建的。它像一个酒吧,也像一个艺术沙龙,里面会做一些非常年轻的艺术家的个展,同时也会做一些小型演出。它不被定义为club是因为它在里面始终是有光线的,每个人在里面能够看见彼此交谈,而不是感受孤独和个体的状态。空间做了很多年轻艺术家的首个个展,甚至是第一次展览,最近正在展出的两位年轻艺术家是国美大二的学生,他们有非常积极的状态去制作作品,并且迫切地想与其他人通过作品去交流。

2022年建立,双子空间之一“Martin Goya.Pig”,酒吧也是艺术沙龙

另外的一个空间叫做 “HOME”,希望每个人都可以有一种回家的感觉。在这两个空间与艺术家、机构和工作室有大量合作,比如张辽源,蒋竹韵,吴珏辉等老师任教的跨媒体学院自由艺术工作室,以及吴俊勇老师任教的版画系第四工作室合作过,去呈现学生自我策划的展览。美院是一个相对安全、更加理想化的场所,马丁·戈雅则是一个非常野生的机构,处于浪潮的状态,非常开放,程然他们也希望有更多学生能够参与他们的活动,去制造一些声音。空间的展览和学院的展览所面对的观众和所呈现的状态是不同的,马丁·戈雅更像是一个替代空间,没有那种规整的白盒子,定位更像是让很多在职业初期的艺术家可以去尝试的一个实验场。马丁·戈雅合作过很多艺术类的展览,也会有很多的时装类的,有些非常年轻化,同时也非常无味,没有非常成熟和完整的理念,但是它并不影响在这个阶段去呈现自己的想法。

2022年建立,双子空间之一“HOME”

马丁·戈雅还有一个亚文化视觉和声音厂牌叫做”犁鼻器”,是在疫情期间诞生的,有三位主理人(Taooh,祝金坤,LimboLimbs)共同策划活动,在线做了三场演出,十几组艺术家和音乐人通过微信视频号去讲自己当下的状态,通过视觉和音乐去分享给观众。这个项目也开始在威尼斯、悉尼等国外的几个城市去重新呈现,下周会在纽约去做新的呈现,希望它是一种新的方式,可以完全被封闭的时候成为一个窗口,与国外的年轻人产生交流。除了机构之外,马丁·戈雅还有淘宝店,跟艺术家合作一些不同于艺术的衍生品,虽然只是产品,但是也花了很多精力,这也是马丁·戈雅不断与艺术家去拓展合作的一个有趣的细节。

亚文化视觉和声音厂牌”犁鼻器”

最后程然欢迎大家去看空间正在展出的六个艺术家的个展,包括和铜场合作的“城市游策”计划下的双个展,以及自己策划的一个双个展。程然认为在不同的楼层不同作品中去产生共鸣是空间最完美的一个状态,这就是他们想做的事。程然也欢迎大家能够多参与他们的活动,如果有愿意可以发作品集给他们,欢迎所有的艺术家和不所相识策展人、创作者一起来做更多的事情。

🟣 微信公众号:MARTINGOYABUSINESS
🟡 淘宝:MARTINGOYABUSINESS
🟣 MARTINGOYABUSINESS@126.COM


🟡 艺术家 🟡

👇 潘子申&顾文甲

潘子申,现生活工作于杭州。多以空间多媒体叙事实践者的状态进行艺术创作。作品涉及装置、影像、绘画等多种媒介领域。长期的创作计划关注身体、治愈、内外观等面向。近期在浙江美术馆举办展览《虫洞引力场》。

顾文甲,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空间多媒体工作室,获硕士学位。致力于媒体实验、艺术创作、文化研究、策展实践等四维互动的跨学科艺术创作与研究。并从事新媒体艺术教学与设计工作,现任教于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

👇 程然

程然,影像艺术家。2013至2014年于荷兰Rijksakademie皇家视觉艺术学院驻留,2017年创办艺术家空间马丁·戈雅生意(Martin Goya Business),现居杭州。作为中国新一代影像和跨媒介艺术家的代表,程然尝试电影,诗歌,戏剧,小说,装置等不同艺术形式,但并不拘于某一种专用材料的使用,跳跃的,抽离的,更具实验探索的精神,在作品中他改变了原有物质的空间,结构与感知。

程然曾在纽约新美术馆;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特拉维夫当代艺术中心,爱尔兰布尔法斯特MAC剧院;K11艺术基金会;天目里美术馆浙江美术馆等国际美术馆和机构、艺术基金会举办个展,也在包括卢森堡MUDAM美术馆;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法国巴黎东京宫;西班牙索菲亚王妃美术馆;芝加哥美术馆;奥博豪森电影节,伦敦X商店+纽约新美术馆;伊斯坦布尔双年展;克里夫兰三年展;广州三年展,美国印第安纳大学;中国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上海PSA当代艺术博物馆等机构展出及放映。

2020年程然提名首届X美术馆三年展艺术奖;2019年程然获得日本Nomura新锐艺术家奖;2017年,马德里录像艺术节最佳导演奖;2016,2015年入选AAC艺术中国最佳年轻艺术家奖;2015年入选皮埃尔·于贝尔艺术奖,以及提名斯德哥尔摩绝对艺术奖,并于2014年由燃点杂志评选为最佳年轻录像艺术家。


🟡 论坛组织 🟡

bAn成品

「bAn成品」于 2022 年 6 月成立,为中国美术学院网络社会研究所 COOP 社群架构下的自治网络组织(Autonomy Network),致力于聚集成长途中的艺术实践者及研究者,从而使诸众的喃喃自语在连接对话中彼此激活、获得释放。我们试图以自下而上的书写,建立尚未成型的“半成品”艺术档案。通过多层次、多维度的资料库收集与整理,使之汇集成一个观照当代艺术生态的独特面向。我们将以针穿刺,通过行动、展示与研究生产并行,召集艺术实践者及研究者加入自治网络;在真实关怀与互惠交换中,骇回价值创造、分配与衡量的权力。


此图片的alt属性为空;文件名为AA27B28A-332E-482C-B075-EBD0215DF198-1024x574.jpeg
🔗 第七届网络社会年会 2022年11月20日-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