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社会年会

第六届网络社会年会|谢明炫:Archverse北碚——一位志愿者的元宇宙乡愁

视频剪辑:张述轩

Archverse北碚——一位志愿者的元宇宙乡愁

报告人/谢明炫
图文编辑/朱颜

本文根据谢明炫于第六届网络社会年会“时刻互惠:合作生活的瞬间”Panel2 Archverse发表的Archverse项目报告整理而成。本文作者谢明炫是赛博建筑师,独立开发者,数字艺术家,Vrch Studio虚拟建筑工作室创始人,Archverse项目志愿者。

编者案:在这篇文章里,Ming介绍了Archverse北碚背后的链接关系,以及志愿者们在北碚线上虚拟空间所做的实践活动矩阵。

Editorial Note:Ming introduced the links behind Archiverse Beibei City and the practical activities matrix that volunteers created in a virtual space on beibei.city.

感谢刚刚述轩的介绍,以及最后对志愿者们的致谢,我很荣幸能成为广大志愿者中的一员。我也希望之后能够更多的参与到这个项目中,因为这个项目对我个人来说,确实是一个特殊的项目。

我先做稍微自我介绍一下,我是谢明炫,叫我Ming也可以。我是Archverse的志愿者之一的同时,我还有另外一重身份——我是一个背井离乡十多年的重庆人。所以说这个项目本身,在情感上就对我有一个很强的联系。是我的一种乡愁,我现在称之为元宇宙的乡愁。可以说参与这个项目很大程度是来自于我对重庆家乡的思念。我个人的建筑学教育背景全部都是在国外完成的,也一度在国外的建筑事务所工作。所以,可能因为这个原因,我没能仔细的去了解过重庆北碚的现代化建设历史。

虽然小时候确实去过北碚玩过,但是当时玩耍的记忆现在已经非常模糊了。可以说相当的惭愧,作为一个重庆人却不太知道重庆这么重要的一段历史。而且不仅是北碚的这一段历史。五年前我离开了一个建筑事务所。那个建筑事务所在我离开后,中标了重庆十八梯的重建项目。十八梯是重庆市中心的一个特别知名的一个老街,可以说是主城区的重庆人民对旧重庆最后一点的空间记忆。但最终它还是被国外的资本与建筑事务所推倒后重塑。至此,旧重庆在市中心的最后空间记录也不复存在了。现在我们只能通过照片影像,历史记录,去臆想当时的空间面貌。同样被移走的,还有当地的社区。这些由国外明星建筑事务所所设计的后现代高层住宅,明显不是为了原始社区的居民而修建的。而这次远程参与北碚的元宇宙乡建,正好符合我这五年来的转型——从一个物理空间建筑师转型为赛博空间建筑师。

图1

早在90年代的初代互联网刚兴起时,就已经有一批建筑理论家们预想了赛博空间对于物理空间去中心的可能性。威廉·米歇尔 (William J. Mitchell)曾经在他的著作《伊托邦》(E-topia 图1)里,提出了利用互联网去实现去中心的城市空间以及分布式的生产场所。但似乎初代的互联网之后城市的中心化问题并没有被改善,反倒是某种程度上加深了。这点从更快消逝了的村落就可以看出来。

图2

到了比初代互联网更加去中心的Web 2.0时代,也出现了新的数字中心——通过垄断算力与数据的科技公司,依靠着互联网加深着对全球的影响力。如今,我们似乎是站在一个更加去中心的,所谓的Web 3.0与Web 2.0的交界处。与Decentraland类似更多的基于区块链加密技术的去中心元宇宙平台也涌现出来。回到我个人对北碚地址的这么一个理解,它背后同样是众多不同的北碚关系的相互链接(图2)。对于我们Archverse这个项目,我们有beibei.city的网络域名,作为一个直接给大家,能够以最方便的方式跳入到Decentraland中的北碚。这其实就是一个超链接的关系。这个北碚是在Decentraland上本身所在的基于链上土地关系的地址,有它的坐标在它对应的超链接里面。Decentraland超链接最后一段的position数值,其实就是它在Decentraland里面的坐标。除了这种元宇宙、空间化互联网之外,在传统的平面互联网比如Roam Research、Github等记录这些数据的地方都有相应的网址。同时我们不仅有基于北碚做的这些研究与创作,我们也是以历史上的北碚作为一个出发点。希望我们做的东西,最后是能够让未来的人学习更多。

图3

这里面最关键的是,不仅是我们这个项目里包含不同的东西,不同的数据,不同的历史记录,以及不同的基于这些历史的创作。更关键的是,我们通过这个项目形成了一个广泛的合作社区。这里面包括网络社会研究所,包括MetaDAO,包括志愿者们,包括提供史料的北碚居民,还有关注这个项目的朋友们,在座的各位。我觉得这形成了一个广泛的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以北碚及Archverse项目为中心的社区。这种状态,我曾经在自己的硕士论文里面,把这种复合的场地定义成的HyperSite(图3)。HyperSite的Hyper来源于Hyperlink超链接,也同时来自Hyperlocal超本地。而site同时也是两层含义,一个是website用来我们进行线上的链接,另外一个就是我们传统建筑学上所指的建筑场地。Hyperlocal最初是指本地的电视新闻内容。在web 2.0时代,通过GPS定位与UGC用户生产内容结合在一起,成为了各种各样本地化的互联网服务的基础,包含之后催生出的网红打卡文化等。

图4

而在4D Hyperlocal:A Cultural Toolkit for the Open-Source City这本书里,露西·布利万特(Lucy Bullivant)试图将Hyperlocal重新定义为由数字工具和开源活动支持的社会生态,用于社区和城市自下而上的演变。正如布利万特所描述的那样,超本地网络和配套APP能够通过社区成员,以开源协作的方式去建设。这将有益于社区共享资源,并促进共同利益。我们建设虚拟北碚的基础平台Decentraland,以及我们的这些创作,包括我们不同合作工具的使用,也是希望今后能够进一步回馈到现实中的北碚社区。这点我的导师Neil Spiller曾经说过,尝试新的虚拟性交互,必须将想象力唤回到所具身的那个现实世界的条件上去。因此我们有北碚这样具象的基底现实显得尤为重要。这些问题之前述轩也有阐述过,我就不再做过多的描述。

图5

在有了北碚这个HyperSite后,Archverse也将陆续把别的已经消失的或正在消失的中国乡村复现出来。这些Hypersite之间相互链接,可以逐步形成打破虚拟现实空间边界的网络,为社区和城市关系的未来演变提供基础。在Performing Mixed Reality(图5)这本书中,也提到说建筑师的角色,是在广泛的建筑配置中启动动态的空间关系,然后又以此启动更广泛的社会关系。这也是为什么,我虽然可能已经不再做物理建筑的设计,但我仍然自认为是建筑师——我是在以虚拟的手段来营造空间。

图6


因此,我们在元宇宙建设的北碚,不仅仅是复现这些三维模型,通过三维模型去复现当时北碚的现实空间。同时,我们在Decentraland里面还嵌入了乡建中国思想展(图6)。不单单是这个展览,我们还在上面组织表演活动,即今晚的Meetverse相遇宙派对。所以,请各位今晚能够登陆beibei.city,带上你的Metamask的数字钱包,跳上这个虚拟的民生公司的游轮,在我们邀请到的国内外的音乐人的表演中,尽情的去碰撞虚拟身体。每次碰撞都会发出随机的声音,并且同步播放给在场的所有的玩家。这是我们特意去设置的一个机制,为了鼓励大家相互的碰撞。这个也是在现实中的派对空间里可能不是很适合做的事情。但是在元宇宙,在虚拟空间,我们可以尽情去尝试这种新的虚拟身体与虚拟身体的交互方式。同时,我们也将延续Web3元宇宙追求的去中心精神——台上的音乐和台下的玩家碰撞发出的随机声音,将会被一并录音。每位玩家都将参与构建这段声音历史。

图7

建筑理论家伯纳德·屈米(Bernard Tschumi)认为建筑是一系列事件的反应和围合,定义建筑的不是形式或功能,而是发生其中的事件。这个观点,在马科斯·诺瓦克(Marcos Novak)的“赛博空间液态建筑”(Liquid Architecture in Cyberspace,图7左)中进一步阐述为评判赛博空间建筑的性能(performance),成为了评判舞蹈与剧场的表演(performance)。所以我觉得我们这个项目很重要的一个评判标准就是有多少人来一起参与了这个活动,多少人登陆了beibei.city进行互动。右边(图7右)是我们专门为Meetverse相遇宙派对做的元宇宙中的VJ系统,通过OSC通讯技术的连接,来控制Decentraland里面的灯光,同时也会跟音乐发生交互。这也算某种形式上的元宇宙中舞蹈与剧场形式的表演吧。

图8

最后我想提一下, 康斯坦特·纽文惠斯(Constant Nieuwenhuys)曾经花了20多年的时间,探索他的乌托邦项目——新巴比伦(图8),也就是左边这张图的这个项目。他曾幻想着通过这个相连的的巨型钢结构框架,去连接不同的创作着社区,让人人都能在这种自由的空间中随心所欲的生活与创作,并建立新的联系,以及社区跟社区之间的联系。如今这种想象中的覆盖整个地球的巨型钢结构,实际上已经被全球的互联网设施,电话网络,以及卫星通讯给取代了。当下的区块链、NFT、元宇宙何尝不是在探索另一个乌托邦呢?

过去北碚曾是中国第一个探索现代化建设的场地(site)。今天,我们把它也作为中国第一个探索元宇宙建设的,跟现实相连的复合场地(HyperSite)。在新的数字技术,归档术及DAO组织方式下,历史文化的发展与保护是不是可以有了新的方式?正如康斯坦特所设想的那样,新巴比伦的使用者都是游戏的人。这些新技术也交汇成了新的游戏,期待着我们这些游戏的人去参与。纵然像Decentraland这样的平台还有很多技术限制,元宇宙也可能还没有足够的闲逛者支撑。但是作为Archverse的志愿者,在这个过程当中我还是玩得很开心。我也希望大家玩得开心,并愿意加入我们成为游戏的人,一起参与Archverse的建设。

我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本文作者

谢明炫

赛博建筑师,独立开发者,数字艺术家。致力于应用各种混合现实技术(AR、VR)去探索后人类、后数字语境下建筑学作为整体艺术(Gesamtkunstwerk)的新形态。曾任职于UNStudio、Sheppard Robson等知名建筑事务所,并入选过数字地球研究员(Digital Earth Fellowship)。现为Vrch Studio虚拟建筑工作室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