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第十届网络社会年会的延伸,同时参与新加坡管理大学(SMU)Web3 Week 活动,网络社会研究所所长黄孙权教授携手跨媒体艺术学院开放媒体系,推出了一档“错误之旅”的展览,向一百年前本雅明的《机械复制时代》致敬。
共误:互为劳动时代的艺术
Shared Errors: Art in the Age of Inter-Labor
- 策展人|黄孙权
- 策展团队|蔡宇潇、武子杨、曹澍
- 展期|11月29日-12月14日
- 开幕活动| 2025年11月29日 15:00 开幕式Artist Talk + live audiovisual performance
- 地点|品艺画廊 Prestige Gallery(39 Keppel Rd, #03-01. Singapore)
近一个世纪前,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中预见了一场深刻的转变:艺术作品不再是独一无二的圣物,而被纳入大规模流通的体制;灵韵让位于可复制性,艺术家的手也让位于机械装置。这种转变之所以根本,是因为我们不只是用机器来复制作品,而是与机器共同生成作品本身。创作不再属于单一作者,而是分散在人与算法、数据与注意力编织的巨大网络之中。我们已进入“互为劳动”(Inter-Labor)的时代:人类训练AI,AI亦在重塑人类的感知与创作方式。
本雅明随后谈及保罗·克利的《新天使》:天使凝视过去的废墟,却被一股名为“进步”的风不断推向未来。此景象在今天更为切身——技术所谓的进步像一场暴风,将历史撕裂为瓦砾,逼迫我们在无法回望的加速中前行。我们创造的AI,像启蒙之前人类依自身形象与思维模式创造的神祇:既出自我们,亦反过来塑造我们。其所以能如此,并非技术自证其命运,而是工业、战争、殖民与资本的长时段累积,已转化为技术—金融资本的复合体,把注意力、语言与资料抽象化、资本化,披挂于算法之上,构成一种看似不可抗拒的表面。
“Shared Errors”(共误)并非指责AI的缺陷,而是将错误视为关系的证据。当AI生成一只怪诞的手、一段不合逻辑的文字、或一个似是而非的概念,这些“错误”恰恰揭示其本质:它由无数片段的人类判断拼接而成。正是这些失准,使被自动化的平滑所吞没的个体劳动、偶然性与具身经验再次浮现。于是,错误成为抵抗的形式——抵抗完美自动化的幻觉,抵抗技术决定论,也松动“唯一作者”的神话。
本次展览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开放媒体系合作,邀请16组艺术家(包含一场视听现场演出),介入数据、感知与算法的回路,揭示技术如何构成我们感知与生产世界的方式。展场与现实并非分属两界,而是通过对数据、技术与感知的重新配置彼此呼应:艺术家让“错误”“延迟”“重复”化为新的知识形式,神话退场,人的倒影得以浮现。艺术既不逃避也不膜拜技术,而是把技术视为理解当代社会经验的关键媒介。
在这里,错误不是失败,而是我们与机器共同创造的痕迹。观众不仅是观看者,也是互为劳动网络中的一个节点——同时被那些训练AI的无名劳动、被算法沉积的集体判断、以及技术与身体交织而成的新感知方式所形塑。
Shared Errors: Art in the Age of Inter-Labor
Curator: Huang, Sunquan
Curatorial Team: Rhett Tsai, Ziyang Wu, Cao Shu
On View: Nov. 29 – Dec. 14
Location: Prestige Gallery(39 Keppel Rd, #03-01. Singapore)
Nearly a century ago, Walter Benjamin, in The Work of Art in the Age of Mechanical Reproduction, anticipated a profound transformation: the artwork would no longer remain a singular and cultic, but enter regimes of large-scale circulation; aura would yield to reproducibility, and the artist’s hand to the machine apparatus. What makes this shift fundamental is not only that we use machines to reproduce works, but that we now co-generate the work with machines themselves. Creation no longer belongs to a single author; it is dispersed across vast networks woven from humans and algorithms, data and attention. We have entered an age of Inter-Labor: humans train AI, and AI, in turn, reshapes human perception and modes of making.
Benjamin later turned to Paul Klee’s Angelus Novus: a figure who gazes upon the debris of the past yet is driven toward the future by a wind called “progress.” That image feels even more immediate today—the so-called progress of technology gusts like a storm, rending history into rubble and compelling us forward in an acceleration that forecloses retrospection. The AI we have created resembles, in crucial ways, the deities fashioned before the Enlightenment in our own image and modes of thought: made by us, yet capable of remaking us. This is not destiny proven by technology itself; rather, the long accumulations of industry, war, colonialism, and capital have crystallized into a techno–financial capitalist complex that abstracts and capitalizes attention, language, and data, draping them over algorithms to produce a seemingly irresistible surface.
Shared Errors does not indict AI for its shortcomings; it treats error as evidence of relation. When AI produces a distorted hand, an illogical sentence, or a concept that almost—but not quite—holds, these “errors” disclose its very constitution: a patchwork of innumerable fragments of human judgment. Precisely such misalignments allow what automated smoothness tends to swallow—the labor of individuals, contingency, and embodied experience—to reappear. Error thus becomes a mode of resistance: against the fantasy of perfect automation, against technological determinism, and against the myth of the single, sovereign author. In collaboration with the Open Media Department, School of Intermedia Art, China Academy of Art, this exhibition invites sixteen artist groups (including one live audio-visual performance) to intervene in circuits of data, perception, and algorithm, but to reveal how it structures the ways we sense and produce the world. The exhibition and the real world are not two separate domains; through reconfigurations of data, technology, and perception, they echo one another. Artists here recast “error,” “delay,” and “repetition” as new epistemic forms: as myth recedes, the human reflection comes into view. Art neither evades nor venerates technology; it treats technology as a key medium for understanding contemporary social experience.
Here, error is not failure but the trace of our co-creation with machines. Visitors are not merely spectators; they are nodes within the inter-labor network—shaped by the anonymous labors that train AI, by the collective judgments sedimented in algorithms, and by new modes of perception braided between technology and the body.
策展人
黄孙权
学者、艺术家、策展人。现为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网络社会研究所所长。其艺术作品曾参与多项国际展览与双年展,著名的代表性纪录片《我们家在康乐里》是华人地区第一部反拆迁运动纪录片,于亚洲多个城市巡回放映。策展项目关注于底层流动、空间变迁与技术文化。策划过《诸众之貌》(上海亚际双年展与印度科欣亚际双年展)、《复岛》(台北立方空间、高雄美术馆)、《为无为─谢英俊的建筑实践》(高雄美术馆)以及《乡关何处─侯淑姿摄影展》(高雄美术馆;台北艺术大学关渡美术馆)、《乡建中国思想史》等等。他筹划主办了十届的网络社会年会与多次艺文黑客松与合作松,组织了一个数百人由学者、黑客、程序员、设计师、艺术家、策展人所形成的国际艺术行动网络。现居于杭州与台北。
参展艺术家与作品
蔡宇潇
蔡宇潇(b. 1995)是一位中国艺术家,专注于沉浸式技术、影像、实验性视频游戏的叙事实践。蔡宇潇的实践带有强烈的亚洲问题意识,直面由当今的技术革命、媒介社会以及文化身份构建的话语和权力,他常用当代数字工具构建替代性历史,探讨多重历史叙事下的异乡感、含糊身份以及个体困境。蔡宇潇是2023年流明奖(Lumen Prize)“華艺数奖”的获得者以及独立游戏节(IGF)的最终提名者。他的作品曾或即将在林茨电子艺术节、威尼斯军械库、中国美术馆、莫斯康展览中心、Annka Kultys Gallery、澳门艺术博物馆、上海油罐艺术中心、上海展览中心、中间美术馆、Watershed Art & Ecology、芝加哥艺术部门、Sónar 电子艺术节、CURRENTS 圣达菲国际新媒体艺术节、国际跨媒体艺术节、米兰引擎电影节、ECRÃ 艺术节、ICIDS 国际互动叙事大会、Utopian Dystopia 艺术节、科特赖克设计周等展出。他任教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开放媒体系,居于杭州。
贾斯汀·波特尼克
贾斯汀·波特尼克是一位来自美国的设计师和研究者,他的工作聚焦于数字叙事、游戏叙事、政治游戏以及世界构建。波特尼克博士曾参与设计和撰写多个项目,包括智能玩具“Octobo”、电子游戏《Frog Fractions 2》和《██落在夜空生成以前》,电影《Reality Games》,并定期为商业电子游戏提供咨询。他同时担任互动小说技术基金会(Interactive Fiction Technology Foundation)主席,并且是叙事游戏年度会议 NarraScope 的联合创始人。自 2013 年以来,他主持了游戏开发者访谈系列节目《Red Pages Podcast》。他的作品曾被 Kotaku、Game Developer、Polygon 等媒体报道,并在电子文学组织(Electronic Literature Organization)、IndieCade 和游戏开发者大会(Game Developers Conference)等活动中展览和演讲。
武子杨
武子杨(b.1990),艺术家,策展人,生活工作于纽约和杭州。他的近期实践探讨了当前技术在跨文化背景下对政治、社会以及宏观和微观层面事物之间的明确和隐含关系产生的影响。他的视频,增强现实 (AR),人工智能 (AI)模拟和互动视频装置等在国际不同的展览展出,包括费城当代艺术博物馆,纽约新美术馆与旗下根茎,沃克艺术中心,罗切斯特艺术中心,平丘克艺术中心,巴塞尔电子艺术中心,卢森堡Konschthal Esch(由电子艺术机构Elektron呈现),SIGGRAPH亚洲,SXSW(西南偏南),Mesh电子艺术节,维也纳Civa电子艺术节,柏林国际广播展(ifa Berlin),迪拜艺术博览会,伦敦Annka Kultys画廊,美第奇宫,M+美术馆,K11,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长征空间,今日美术馆,天目里美术馆,松美术馆,中间美术馆,昊美术馆,时代美术馆,浙江美术馆和明当代美术馆等。他的近期奖项和驻留包括“未来世代艺术奖“入围(2023-2024);阿尔弗雷德艺术学院The Randall Chair奖(2022-2023);广东时代美术馆媒介实验室”开物者”驻留(2021);AACYF Top 30 under 30青年精英榜(2021);纽约Residency Unlimited驻留(2020);MacDowell 麦克道威尔基金(2019);iea电子艺术学院驻留(2019); 罗伯特·劳申博格艺术基金会ROCI Road to Peace获选者等(2015)。现为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开放媒体系副系主任,纽约视觉艺术学院兼职教授,前纽约新当代艺术博物馆NEW INC孵化器项目成员。
曹澍
曹澍,现居杭州,任教于中国美术学院,其艺术实践聚焦记忆、梦境与技术媒介的交互关系。通过3D渲染动画、电子游戏装置、多屏影像及雕塑等多元媒介,他构建虚实交织的叙事迷宫,塑造数字化的”记忆考古现场”。近年创作延伸至社会主义科幻、加密技术与集体潜意识等议题,审视技术对人们精神世界的重塑。曾获2022年OCAT x KADIST青年媒体艺术家奖、2021年上海影像博览会Exposure Award、2017年BISFF艺术探索奖等,入围意大利Ducato Prize 2025以及首届E.A.T.PRIZE 2024。近期作品在巴塞尔乡村州美术馆、澳门艺术博物馆、悉尼白兔美术馆、马德里Matadero当代艺术文化中心、香港M+博物馆、UCCA沙丘美术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亚洲协会香港中心、天目里美术馆、OCAT上海馆、中国国家博物馆、纽约Sleep Center等机构展出。近年来他也曾作为瑞士巴塞尔Atelier Mondial(2017),日本横滨黄金町Bazaar(2019),以及慕尼黑Muffatwerk(2023)的驻地艺术家,也曾于上海昊美术馆,浙江美术馆,想象力学实验室,慕尼黑 Muffatwerk,横滨黄金町等机构举办个展。除此之外,曹澍的作品也入围世界各地的影展主竞赛单元,包括莱比锡纪录片与动画电影节、昂西国际动画节、韩国DMZ纪录片节、墨西哥瓜纳华托实验电影节、米兰电影节、渥太华国际动画节、汉诺威国际短片节等。作品评论见于纽约时报,South China Morning Post,艺术论坛,Ocula,歧路批评,MataEye,信瑞周报,Nowness,ArtBasel,Art-Ba-Ba,Asian Art Contemporary,英国文化协会,Fakewhale,CEF等。作品曾收藏于卡蒂斯特艺术基金会、悉尼白兔美术馆、上海昊美术馆、天目里美术馆、尧山艺术基金会、浙江美术馆等。
周蓬岸
周蓬岸(1987年生于山东)是一位数字艺术家与研究者,其创作通过重新激活废弃的技术装置来探查计算机文化的记忆。借助复古电脑、传真机与模拟视频特技台等媒介,他将过时的电子设备转化为具有表演性与反思性的空间,探索“错误”、“废弃”与“人机亲密性”的美学。通过装置、现场视听表演及网络项目,周蓬岸将技术历史的碎片重构为数字时代的“想象性档案”。其近期重要作品包括《人民计算机》(上海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2020)、《绿屏应用程序》(北京歌德学院,2021)、《谁是寻呼员》(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2022)、《古董电脑室》(北京长征空间,2024)以及《我热爱编程,害怕写作》(济南国际双年展,2024)。这些作品追溯了从BBS社区到Demoscene等早期计算机文化的轨迹,揭示其如何持续塑造当代数字美学。周蓬岸的作品曾展出于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北京长征空间、深圳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及上海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等机构。他亦曾在中国计算机学会计算机历史记忆论坛、中国计算机大会及网络社会年会上发表演讲。通过媒介考古的方法论,周蓬岸将数字保存与软件重建视为一种批判性策略:重新思考技术的历史,并探索其对当代的主体性和艺术想象的影响。
非欧几里得脐橙
“非欧几里得脐橙”是由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开放媒体系的陈鹏帆、金哲新、宋典、王欣月四位艺术家组成的艺术小组。小组以电子游戏、影像、人工智能技术等多元媒介为创作载体,积极响应前沿技术的发展。通过跨学科的实践,他们的作品直面技术与社会交织所引发的复杂议题,展现出对当下社会现象的敏锐洞察以及对未来可能性的前瞻性思考。
蔡雨轩
蔡雨轩(江苏常州人),现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学院开放媒体系 。代表作品:游戏《妈妈回家之前》、AI纸本作品《女娲补天新编》。通过AI、电子游戏以及三维数字媒介,表达对社会责任、女性主义等议题的关心。
赵梓霖
赵梓霖,中国美术学院本科生,在创作中喜欢探索各种软件技术并将这些技术与有趣的概念融合,喜欢偏感官刺激的创作来重新思考这个时代与各种社会现象,目前沉迷于打游戏和画画,静等生化危机新作。
508C小组
“508C” 是由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开放媒体系的阚梓菡与李姝霖组成的艺术小组,组名来自她们共同居住过的学生宿舍号。她们以虚拟现实(VR)、电子游戏、三维动画影像、AIGC等媒介为创作载体,作品根植于对技术介入日常生活的观察,通过媒介融合探讨技术伦理边界、数字时代身份重构及数字记忆等议题。
陈子健
陈子健,2000年出生于浙江衢州,硕士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本科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致力于探索虚拟与现实的边界问题,使用交互影像、机械装置等媒介构建世界观,通过技术哲学思考人与自然,人与媒介的关系。作品曾于中华艺术宫、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798CUBE、北京时代美术馆等地展出。
林煜肯
林煜肯,本科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现就读于该校跨媒体艺术学院开放媒体系。作为科技艺术创作者,他擅长运用三维影像、装置、人工智能等方式开展艺术创作,致力于探讨社会现实在虚拟世界中的异化,通过解构与重组相关元素实现艺术表达,进而剖析并思考人、社会与媒介三者的关系。
陈鹏帆
陈鹏帆,现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开放媒体系,创作形式多样,涵盖三维影像、生成艺术、视频游戏等。他的作品展现了对技术美学的深刻理解,同时也反映出对当代技术的批判性思考。
阚梓菡
阚梓菡,2004年出生于河南商丘,现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开放媒体系,她的创作结合三维动画、电子游戏、AI等媒介,聚焦于数字技术对个体与社会关系的塑造,审视其在算法、界面与系统中的影响。
钱可奕
钱可奕,2000年生于中国浙江杭州。 创作实践中常用三维数字影像/AIGC/AR(增强现实)/VR(虚拟现实)等创作媒介。关注生命多元化、生物多样性议题、及如何使科技和艺术转化成人本机能、身份认同、人类联结的能量问题。
王霁
王霁,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学院开放媒体系,以引擎电影、声音与虚拟技术为媒介,探索情感、感知机制与社会结构的重组可能。
陈孜
陈孜,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开放媒体系,创作以影像、声音与装置为主要媒介,关注自然、性别与技术之间的感知关系。其作品以中国传统神话、民间信仰与地域工艺为线索,将女性主义视角融入当代媒介语言,探讨时间、记忆与多物种共生的叙事可能,重思人与自然、身体与仪式的循环关系,呈现一种根植于文化记忆、跨越神话与当代的感知性叙事。
金栩帆
金栩帆,跨媒体艺术家,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创作以文字、影像等媒介展开,关注技术、感知与记忆之间的张力。作品常以哲学思考与梦境意象为线索,探讨当代技术如何重塑人的感知方式与现实边界。
柳露阳
柳露阳(2005年出生于辽宁沈阳),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专业开放媒体系大三学生,使用多种媒介进行融合创作。
李玉鑫
李玉鑫(2005年出生于中国湖南),现为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开放媒体系学生。创作聚焦于虚拟与现实的关系场域,以影像、文字等为媒介,探寻时代命题,构建独特个人叙事语言。
薛晶莹
薛晶莹(2004年生于浙江杭州),跨媒体艺术家,现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目前主要从事游戏与数字影像方向的创作实践,关注技术逻辑与艺术表达之间的张力,并围绕身份认知、数字生存等命题展开探索。其作品常以虚实交织的叙事结构,试图拆解技术时代下的符号系统与感知机制,在个体经验与宏观议题之间构建实验性的对话路径,旨在将虚拟空间转化为反思现实生存的哲学实践场域。
徐杨蕾
徐杨蕾是一位工作于新媒体影像、数字装置和思辨写作领域的青年创作者,目前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她的实践以媒介实验为核心,关注数字技术与人类经验之间的张力与重构。擅长运用影像、代码和声音作为工具,构建非线性、多感官的叙事空间,探讨人造规则、技术规训与个体感知之间的复杂关系。她的作品试图在技术的高度格式化中,捕捉那些尚未被算法驯化的、流动的主体性和被隐藏的诗意。她的跨学科背景使其创作横跨哲学思辨与艺术实践,为观者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自身数字生存状态的视角。
杨淼然
杨淼然2005年2月18日出生于内蒙古呼和浩特,现生活于浙江杭州,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开放媒体系。创作主要涉及影像、绘画与装置等领域,作品常以个人经验和情绪为出发点,关注社会议题与社会边缘身份的交互以及地方宗教元素在叙事中的表达,横跨装置,影像,文字和空间建构等多种媒介,融合地方文化与当代流行元素,致力于表达反形式主义的情感。
虞皓
虞皓,男,中国美术学院开放媒体系大三学生。AIGC创作者,热衷AI视频与游戏创作。同时,他也是一名足球、摄影以及电影的爱好者。
周小原
周小原(2005年生于中国湖南)是一位跨媒体艺术家和研究者,现工作生活于中国杭州,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专业。其近期的艺术实践专注于由人工智能、虚拟现实与算法共同塑造的“生成式现实”所引发的当代知觉危机。主要在游戏、动画影像、XR和人工智能模拟,运用荒诞黑暗的视觉语言,批判僵化符号系统如何导致个体与外部世界的协调性崩溃,隐喻现代社会的身份问题 和政治阶级弊端,进一步揭示了杂合结构下的主权缺失和当今社会阶层流动的虚伪性,引发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中国美术学院 网络社会研究所
网站:www.caa-ins.org
电子报:news.caa-ins.org
Mastodon: social.caa-ins.org
Discord: https://discord.gg/tBbSn5P5
COOP: coop.caa-ins.org
